光明社教育家江蘇 2021-11-07 07:00:41
?
▲教育家:伴隨著經濟增長與教育現代化進程,教育的“順序模式“即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正在由青少年個體中發揮各自作用轉變為一種新的“重疊模式”,即這三方在青少年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在發揮著各自的作用,共同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它們的有機結合必將形成整合優勢。那么,家庭、學校、家長、教師的責任和定位分別是什么?了解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邊界有什么意義?讀了這篇文章,相信您會對上述問題有更清晰的認識。
家庭:一切教育的基礎,培養孩子學會“規矩”
◇◆◇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span>
從社會結構而言,家庭作為社會的最基本單元,營造良好的家風、弘揚家庭美德是構建和諧社會最為重要的基礎,更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從人的發展序列而言,家庭是個體生命成長的最初始的場所。
家庭教育與學校最大的區別在于:
第一,家庭教育是個別化的教育,針對孩子個別的關注、指導和教育,必須由家長來完成,學校無法替代;而學校則是面向大多數學生的教育,提供的只是一個公共的、普遍的教育,需按照統一進度、統一的課程,很難真正關注每一個兒童的差異。
第二,家庭教育是終身性、示范性的教育。從生活時空來看,多數時間孩子是在家與父母一塊兒度過。學校對于孩子只是人生的一小段,因此家庭環境對一個孩子成長的影響比學校要大得多、長得多。
第三,從教育內容上看,與學校主要是傳授知識不同,家庭教育的任務主要是生活教育、人格教育和行為養成教育。
第四,從法律責權利上看,孩子與家長具有天然血緣關系,這是學校、老師無法替代的,故每一個家庭監護人都應有教育孩子的的責任。
當代父母大多是70后、80后,由于他們中許多人接受過高等教育,甚至不少有海外留學經歷,他們與孩子相處變得更加民主、更加平等,但年輕的父母依然遭遇許多新挑戰:時代變化太快,70后、80后家長的成長環境明顯異于00后、10后孩子的成長環境,許多生活概念完全不同,許多知識、經驗已跟不上孩子的視線、需求,這是現代父母面臨的最大挑戰。
除此以外,孩子學業與升學競爭壓力仍然較大。高考、中考指揮棒,經層層放大,最終將壓力傳遞到了每一個家庭,導致學生學業負擔尚未完全減輕。一方面,社會天天在喊“減負”,另一方面,家長們又被迫給孩子“施壓”,此外,中國代際關系是“反哺模式”,父母對子女幾乎是無限責任。因此,時下不少家庭對“家庭教育”的詮釋主要還是抓孩子的學習。
一項全國調查顯示,52.5%的家庭教育仍然著重“為孩子安排課余學習內容”;34.6%的家庭在“陪著孩子做功課”。反而忽略了對孩子身心健康、做人教育這些家庭最基本職責的履行,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前不少家庭在育兒職責上的“越位”或“錯位”現象。
盡管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交叉重疊部分,但是,家庭教育無法完全被學校教育所替代,家庭教育作為一切教育的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孩子成長、發展過程中承擔著獨特的、終身的教化功能。在筆者看來,學校教育訓練學生遵循“規定”、社會教育是訓練公民遵守“規則”,家庭教育則是培養孩子學會“規矩”。
學校:幫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圩印?/span>
◇◆◇
古人曰“入門須正,立志須高”,意思就是要走好人生開始最關鍵的幾步。如何才能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圩印?,。
“扣好人生的第一??圩印?,包含了以下內涵:
一是學校要幫助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觀念是行動的指南,正確的觀念才能引導出正確的行動,正確的行動才能產生好的結果,人才能擁有圓滿幸福的人生。
二是學校要通過“家校共育”幫助青少年樹立遠大的理想。觀念重在當下,理想關注未來,要引導學生胸懷大志、放眼世界,腳踏實地,成就未來。
三是學校要積極組織實施豐富多樣的家校合作、校園文化與社區公益活動,讓孩子在集體生活中培養能力,在社會實踐中增加才干。
如何走好未來生活道路的每一步,是由人生目標與信仰決定的。孩子在12歲到18歲的時候,是樹立理想的關鍵時期。如何讓青少年學會自主選擇、自我決定,學校需要創造環境,教育引導青少年,尊重他們的抉擇,幫助他們去實現。
▲作者楊雄: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 ? 文字來源|楊 雄
歡迎進入公眾號
選購教育家雜志
長按掃碼關注我們
雜志征訂
▼
Copyright ? 全國教育機構推薦虛擬社區@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