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學,尤其是古代文學的研究生教學,應當立足本專業,傳授專業知識,培養專業研究能力,這似乎是天經地義和勿庸置疑的。如果把這種專業教學和“通識教育”及“素質培養”聯系在一起,似乎會顯得有些牽強。然而近年來的研究生培養和教學經歷,卻使我越來越感覺到這一認識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我是1978年上大學,1982年畢業考上研究生。那個時候人們的想法很簡單,讀了研究生,將來就要吃這碗飯,終生以這個專業為職業。目前各大高校的教學學術骨干多為我們這一代研究生畢業留校,也許和這個想法在我們那一代研究生當中根深蒂固有關。從1993年起我指導研究生開始,在很長時間內也是按照這個觀念和思路來指導學生和進行教學工作的。然而社會的變化和研究生畢業后出路的現實,使我近年來不得不對以往的觀念產生了動搖和質疑。十多年來,我指導畢業的研究生已經20多名,然而真正從事與古代文學專業相關工作的卻不足三分之一。正是類似情況非常普遍,所以導致了目前研究生教學工作中一種令人擔憂的傾向:很多學生覺得反正我將來不會以此為業,所以不必專心致志,精益求精。于是,不從事專業研究成了他們放松學習和得過且過的正當理由。受此影響,有些教師(包括我自己)也生怕難為學生而對這些學生表示了“理解”、“寬容”和“大度”。于是,在師生的“默契”配合下,我們的研究生教學質量的下滑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
那么,研究生教學,尤其是對于將來有可能不從事專業研究或教學的古代文學專業研究生的教學,還要不要堅持專業教學的必要環節和既定標準?在經過幾年的彷徨和摸索之后,我終于有了自己的認識,寫出來希望得到方家指教。
我認為,研究生教學是研究生培養的主要環節,也是體現高等學校教書育人,培養高層次人才職能的一個主要方面。高層次人才的培養不能僅僅表現在知識和技能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現在素質方面。這種素質主要應該包括:對某一新鮮事物強烈的求知欲和征服欲,以及由此產生的創新意識;對這一求知和征服過程的各個環節有著正確的思維方法和操作方法;對實現這一過程有著堅定的信念和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意志。
我想,這種素質不僅僅是作為高層次人才的研究生所必須的,同時也是社會上各行各業精英人士所必須的。換言之,有了這種素質,不僅能做好專業研究工作,而且也可以勝任專業以外的其他任何工作。而這一素質的培養,既不能游離于專業教學之外另起爐灶,也不能等到畢業之后到社會上再開始進行。如果我們的研究生教學工作能夠貫徹滲透培養這種素質的初衷,那么受此教澤的學生所得到的就不僅僅是專業方面的培養訓練,而是從中掌握了將來步入社會的做事情的素質和能力。宋代朱熹的“理一分殊”思想認為,任何個別中都包含著一般?!疤珮O只是一個理字”。太極既包括萬物萬理,萬物便可分別體現整個太極。這便是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如果把天下事情的大道理理解為朱熹所說的“太極”的話,那么從研究生專業教學中掌握其道理和方法,也就等于掌握了天下的大道理。
有了這種意識,我想在研究生教學過程中也就完全可以去掉那種擔心難為學生的思想顧慮,認認真真地用專業教學的方式來培養學生認真做好一件事情的精英素質。這樣一來,專業教學的一絲不茍不再是對學生的難為和苛求,而是能夠對其將來步入社會的成功具有決定作用的先期投入和充分準備。在具體操作上,我根據這種素質包括的幾方面內容采用了以下幾個辦法。
首先,為了培養研究生的求知欲和創新意識,我在觀念上反復向研究生強調研究生與本科生的性質差別。經常提示他們:研究生階段與本科生階段最大的不同就是后者所接受的知識基本上是已經被認定為知識的知識,而后者則要在廣泛接受既定知識的基礎上去尋找和創造尚未被認定的知識。也就是說,它是否能夠成為知識,要通過你的辛勤勞動和刻苦鉆研來確定。從而激發和鼓勵他們在專業學習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使其意識到這種求知欲征服欲其實也就是以后社會工作中的敬業精神和競爭意識。
其次,課程內容上注意傳授能夠獨立進行科研工作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對于古代文學研究生來說,能夠熟練地查找和使用各種古代文獻和相關工具書是能夠獨立進行科研的重要前提。但因為繁瑣枯燥,所以也是很多不打算從事專業工作的古代文學專業研究生最為頭疼和最想躲避的知識技能領域。對此,我反復向研究生說明,這項工作好比將來做任何事情的調查情況,掌握材料的階段。沒有對材料的充分掌握和認真辨析,就沒有對事物的正確判斷。為此,我在研究生專業課和論文寫作階段,都十分注重古典文獻學方面的要求和訓練。有時甚至不給學生直接開列書目,而是讓其通過目錄學等手段,自己親手去摸索某一領域的書目情況。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們理解和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這樣一個艱苦的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的過程。
第三,科學研究是一項艱苦而漫長的工作,不但有隨時失敗的可能,而且研究工作的完成和結論的得出往往需要多次的反復或坎坷。有些觀點的確立,往往可能在自己的分析論證過程中又被自己推翻;有時連續幾天翻閱資料,竟然一無所獲。學術研究過程的這種艱難和挫折應該是世界上任何成功者的必經之路。作為指導教師,經常提醒這種艱難的必然,鼓勵學生戰勝這些艱難的恒心,不僅是專業教學的需要,也是激發其成為社會精英人士的必要方法。
從實踐效果上來看,由于把眼前的艱苦學習和未來遠大的理想抱負聯系在一起,所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或消除了研究生由于不打算畢業后從事專業工作而產生的厭學情緒。很多研究生愿意把眼前的專業課學習作為未來做一番大事業的演習和前奏,因而無論是苦是樂,都會覺得不是浪費時間精力,而是一種成就大事業的先期投入。當然,這種想法和做法還有許多不夠完善和局限之處,企盼學友專家指正。
(本文作為《古代文學與通識教育筆談四篇》之一,發表于《中國大學教學》2006年12期)